深度金选|消费弱复苏和理性回归,眼科还是高景气医疗服务赛道吗?
消费医疗因同时具备了消费和医疗两个属性,从眼科、牙科、医美、健康管理等,拥有数量庞大的消费群体,催生万亿市场规模,因而被认为是投资价值很高的细分领域。
然而,疫情打破经济与消费的持续性增长,居民就业与收入预期不稳,消费弱复苏背景下,作为消费医疗扛把子之一的通策医疗(600763)股价一泻千里,2023年上半年公司业绩明显承压,投资者感知到的凉意因此加深。
2023上半年,眼科领域上市公司中报业绩整体表现相对较好,但是随着购买力的变化,消费眼科公司会不会是下一个通策医疗,正为投资者所担忧。
1、消费弱复苏,眼科公司不同温层
整体来看,疫情后复苏趋势良好,龙头率先受益,而二级市场仍待修复。
疫情期间诊疗活动延缓,眼科医疗服务在利润端承压。但基于疫情三年压制的诊疗需求,2023年上半年眼科板块表现亮眼,利润端增速上,普瑞眼科增长358.1%、 何氏眼科增长87.4%、 华厦眼科增长50.1%,爱尔眼科(300015)增长32.6%。但主要是因为基础眼科强劲,因为部分去年受外部环境延迟的老年患者集中就医。
普瑞眼科四大业务收入增速均超30%,屈光、视光、白内障、基础眼病分别同比增长33.37%、52.87%、137.04%、70.71%,可以看到公司白内障业务发力明显,传统屈光业务维持相对稳定增长;公司视光业务表现出消费医疗的第二增长曲线的潜力,主要是是公司品牌和美誉度的加持。后续发展仍尚需观察。
爱尔眼科利润增速亮眼,但消费类项目略承压,2023H1公司屈光业务营收40.28亿元增长17.2%,但占比减少了3个百分点为39.3%。但依然是眼科一哥。就屈光和视光两个项目而言,爱尔眼科营收上遥遥领先,得益于公司全球覆盖,分级诊疗和规模效应共振。屈光、视光毛利率分别为57.72%、55.24%。
而华厦眼科屈光项目规模虽小,大本营主要在华南一带,作为区域龙头,ICL、飞秒等高端术式持续提升,公司屈光业务毛利率提升至56.86%紧追爱尔眼科。疫情期间虽然需求相对坚韧,没有遭遇需求压制的情况,但疫后公司消费眼科业务略显疲软,部分程度上受到宏观经济因素影响,公司视光业务仍在诊疗量爬坡期。2023年上半年公司业务依靠基础眼科业务持续放量,在省内外积极扩张下,区位优势显著。
何氏眼科同样作为地区龙头,相较于可比公司,市场规模略窄,主要是对外扩张吃力。2023上半年除了视光业务,公司各项业务毛利率均有所提升。
眼科医疗服务机构一般多采取外延并购来扩大规模,但医院是重资产,如果经营不当,将面临巨大的商誉损失。另外,作为专科医疗机构,人才储备欠缺的短板,影响市场竞争不及预期。毕竟,眼科是技术和品牌壁垒较高的赛道,这也是吸引投资者的根本依据。
国内眼科器械大部分产品处于发展初期,有较大发展空间。从爱博医疗、昊海生科、欧普康视(300595)2023年中报可以看出,爱博医疗、昊海生科的人工晶状体收入端明显提速。2023上半年两家公司产品毛利率未公开,不过参考2022年产品的毛利率水平,爱博医疗、昊海生科具备强劲的竞争优势。
太平洋(601099)证券认为,爱博医疗的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和昊海生科的房水通透型有晶体眼后房人工晶状体,目前都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未来上市后有望打破该领域STAAR一家独大的局面。两家公司同时也有多款具有不同功能的人工晶状体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而离焦软镜和离焦框架眼镜产品的近视控制效果不如OK镜,且都无法达到白天能够裸眼视物的效果,OK镜K镜仍有其无可取代之处。
但从爱博医疗、欧普康视的角膜塑形镜收入端增速较2022年全年放缓来看,由于离焦软镜和离焦框架眼镜可以覆盖小于8周岁的儿童和高度近视的人群,补足了OK镜K镜无法覆盖的群体。近期,离焦软镜和离焦框架眼镜对K镜市场带来一些冲击。而传统OK镜销量增长,但渗透率仍不足3%,如今离焦镜等产品又增加了更多选择,这让欧普康视在业绩方面很是焦虑,从公司与MCN类平台合资开设子公司加入电商销售视光产品,以弥补核心产品增长缓慢的尴尬。
报告期内,欧普康视硬性角膜接触镜销售收入增长10.88%。此外,公司销售的硬镜护理产品包括博视顿护理品(经销)、进口的镜特舒护理品(OEM)、 自产的镜特舒护理品,上半年度市场上护理品品牌增多,线下销售减少,以及营销资源向低价格的自主护理产品倾斜,公司护理品的总体订单量出现明显下降。
2、需求未满足,消费眼科未来增速可观
从消费人群来看,眼科患者人群基数庞大,社会老龄化与数字化生活习惯下眼科患病率提升,术式升级与诊疗率/手术率提升驱动需求释放。屈光、视光领域增量空间带释放。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2019年我国屈光不正患者人数达10亿人,其中近视患者约6亿人,预计2025年我国近视患者超过7.5亿人, 其中6-18岁青少年峰值约达1.2亿人;而2021年我国屈光近视矫正手术量仅为0.7/1000,相较美国仍有3倍空间;2020年中国大陆角膜塑形镜渗透率约1.26%,相比于中国香港9.7%、中国台湾5.4%和美国3.5%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屈光人群弹性需求大,摘镜需求增长驱动屈光手术高景气度。东吴证券研究报告指出,屈光手术为高客单价的自费项目,在各家民营专科医院的收入占比持续提升。随着屈光术式升级、屈光手术量增加、以及ICL/精雕半飞秒等高端项目占比提升,屈光项目毛利率随之提升。其认为随着屈光术式升级带来手术安全性提升、近视防控产品供给增加、眼科公司扩张加速市场教育成熟等,未来消费眼科业务仍将保持高增长。
眼科医疗服务行业的盈利能力强,尤其是高端眼科医疗服务。由于技术门槛高,医生的培养周期长,因此行业内的盈利空间较大。
民营眼科机构在消费眼科赛道快速发展,通过外延并购扩张布局,以爱尔为龙头形成“一超多强”的市场竞争格局分享行业发展红利。消费眼科占比提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率、运营管理及品牌成熟度改善费用率,是利润提升的主要途径。
开源证券认为,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屈光市场中,希玛眼科诊疗技术为优势,将仍能保持稳定价格。
另外,随着居民近视率的提高及国家近视防控战略的落实,各公司视光业务有望维持高增长。华厦、普瑞眼科视光业务收入占比较小,但近五年收入CAGR接近30%,随着华厦眼科在视光门诊建设投入加大,普瑞眼科在视光业务的经营战略调整与投入,其视光业务仍有望保持高增长。
总结
技术和品牌壁垒较高,市场竞争已经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国内市场外资品牌占据高位,争取更多的消费者,消费眼科公司势必要多点发展,加速板块扩张和不断完善公司产品线。
消费降级更多反映的是短期消费基本盘规模的收缩。而在需求的未满足情况下,追求高性价比的消费观念转变的同时投资也回归理性。消费者更加看重消费带来的长期附加价值,投资也更看多品牌的溢价。
与本文知识相关的文章: